零阻力改變
如何降低改變的阻力?
2022 May 17 閱讀塗鴉實驗室
我們每個人都有慣性,原因在於我們的大腦認知系統,會幫助我們將行為模組化,以建立思考捷徑,比方說刷牙要擠牙膏,我習慣右手拿牙刷、左手擠牙膏,沒事不會去更改,不會去思考今天要不要換手使用,還是改變擠牙膏的角度,對大腦來說,要面對的外界訊息以及抉擇太多太雜,若一一處理會使大腦過於疲憊,因此模組化到變成捷徑這件事是對我們的保護機制,而這個捷徑也就是我們在說的習慣或慣性,也因此一旦習慣養成,要再去改變才會很困難。
大腦OS:「林杯好不容易喬好捷徑了,不改也沒死啊,再改很累內!」於是大腦拒絕執行,就算理智上知道要改要改,但我們的理智腦才演化出來沒多久,打不過經過漫長演化而來的原始腦,所以該怎麼辦呢?
《零阻力改變》提到改變需要先了解人的認知與行為科學,順著人性的弱點設計改變,才能將原始腦的阻力降到最低,書中提到以下方法:
1. 回到白紙狀態
2. 把苦差事變好玩
3. 給予承諾
4. 設計提醒機制以對抗健忘
5. 利用懶惰天性
6. 言出必信效應
7. 讓同儕促使自己進步
▊白紙狀態,讓新習慣從新篇章開始
其中白紙狀態很有意思,人類對於過往的人生,會傾向於想成一個段落或篇章,而不是一個連續的時間軸,所以我們會說「學生時代」、「婚前」、「搬出來前」,而比較不會說哪一年,而當我們脫離舊篇章、進入新篇章之際,就很像翻開新桌曆一樣,一切都是全白、全新的開始,在這時,我們對於改善自己缺點、培養新習慣的動機會最高,我們應該很熟悉這個概念,新年新希望、生日願望等等都是依據這樣的心理才誕生的。
但不是只有新年、生日這種一年一度的日子才能夠引發動機,光是生活發生劇烈變化,就足以成為我們人生中的一個新篇章,比如大病一場、離婚、生離死別,或是為了求學而搬家等等,都會成為引發我們改變的契機,或者再小一點,光是看到自己的身體年齡超過實際年齡非常多時,也有可能因為打擊過大而從此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(就是我XDDD)。
不過要注意一點的是,如果契機之後的生活變動沒有太大,雖然能引發動機,卻不一定能維持下去,畢竟一切跟改變前太像了,大腦只要稍稍調整,就可以把舊習慣繼續沿用,何必要費力去更改呢?
而這些其實是否代表著「改變不了,通常因為不夠痛。」呢?
▊除了時機以外...
當然,除了時機以外,還需要搭配其他方法,比如書中提到的「預設值」,這就留待大家自行從書中探索了,說到底,改變除了意願,還需要順應我們的大腦與天性,才能夠不費力地達成我們想要的目的,《零阻力改變》就是利用人類行為科學來重塑自己想要面貌的一本書,如果你看了許多關於習慣的書都還是無法改善,也許這本可以帶給你一些解答。
好書推薦:https://reurl.cc/yrYmzy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