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天下 3月號/2023 第126期
AI時代下,孩子最需要的能力不是考試成績,而是...
2023 Mar 23 閱讀塗鴉實驗室
(將圖片往左滑可看到更多圖片)
如果有在留意世界趨勢的朋友,最近一定會發現AI人工智能的大躍進,講幾個被讚嘆的,AI已經可以考過律師考試、還打趴90%的考生,可以輸入幾串字元就能在幾秒鐘內生成藝術圖畫,或是真假難辨的人物照都可以,許多人開始焦慮,自己是不是要被AI取代了?有孩子的爸媽也開始擔憂,孩子未來該怎麼跟彷彿萬能的AI比拚?
先說結論,不管幾十年以後會不會已經發展出有自主思考能力的AI(像科幻小說裡的那種),目前可期的AI還只是個「工具」,它沒有目的,沒有想做的事,它只是待在那邊等我們人類使用的工具
前陣子我玩了一會有個感觸,有了AI後想做的不會做不到,但你可能想不到你要做什麼,眼看已經有些人開始利用AI加速自己工作甚至賺錢,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,看著他們我忽然發現一件事,會被取代的也許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幹嘛、想不到要做什麼的人。
但為什麼想不到要做什麼?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學習階段,常常是沒有目的的學習,也沒有想解決的問題,當小孩問大人:「學三角函數要幹嘛?」常常得到的回覆是為了考試、為了考上好學校、才有機會進好公司,但殘酷的是社會上公司裡需要的都是解決問題的人,但學校只有教解題,沒人教我們解決問題,更甚者,連問題都問錯
這狀況在AI出來前早已屢見不鮮,只是以往即便無法解決問題,總有不需決策的部分需要人手處理,但AI功能越見強大後就不需要這麼多人手了,最後留下的勢必是能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的人們,這樣看來,我們該重視孩子的就不該再是純粹學科的能力與考試,而是「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」。
PBL專題式學習
道理我們都懂,但目前的教育方式該怎麼動?我們已經知道,當孩子學習找不到目的,會讓學習動力在過程中消磨殆盡,越來越少的「為什麼」是個警訊,那反過來先給孩子一個目的、一個要解決的問題,再讓孩子做中學不就好了嗎?
《親子天下》雜誌三月號裡提到的PBL專題式學習就是這樣,節錄裡面一小段介紹如下:
「PBL幫助學生藉由主動參與真實世界相關、跨領域的專題,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相關知識與軟技能,透過動手實作,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理解,最後公開發表、歡慶學習成果。『PBL讓孩子更投入學習,也更能改善原有的學習落差;學生知道為何而學,感覺和學校更有連結,而且研究顯示,PBL導致更好的學業成績』...」
找到問題並解決,要比背誦考試有用
舉個例子,新北桃子腳國中小的學生在專題探究的必修課裡,發現校園積水問題後,蒐集資料、學習相關知識,進行整土、鋪磚、修築石磚步道等成功解決問題,竹東高中的問題解決課程中,有孩子們一起設計了減肥APP,他們思考研究為何會胖、為何想瘦?怎樣能有效減重等,最終也真的透過方案減去五公斤。
這些孩子雖然沒有按照國英數科別去學習,但他們學到真實可解決生活問題的內容,當他們越能夠解決問題,也越能思考哪裡還需要被解決、怎麼解決,他們會自己去找資源學著處理,而不是無感過生活,一問三不知,這也是能操控AI、而不是被AI操控的重要特質。
PBL有六大特色:(影片放留言處,更多案例在雜誌裡)
1. 知識的挑戰與成就
2. 連結真實
3. 公開發表
4. 團隊協作
5. 專案管理技能
6. 反思學習
我們現在知道了孩子需要的能力,也知道PBL可以培養孩子的能力,但最重要的問題是:「這個社會甘願拋掉傳統的教學方法了嗎?」
家長的教育觀念也需與時俱進
一個教學方法要能遍及所有學校,靠的不只有老師與教育部,還要家長與時俱進的思維,假使還是有許多家長認為就是要用一致的考試比出高低,那學校就會遭受壓力而可能難以堅持,我們的孩子將不僅難以多元發展,還會被AI壓下去,畢竟在回答正確答案的任務上,AI即便現在做不到,未來也會發展到可以勝任,既然如此,就該讓孩子跳離回答的賽道,改把孩子放在找尋痛點的區域內。
我很喜歡雜誌裡提到的美國一所學校,他們的目標是幫助每個畢業生進入最適合他的大學,而不是每個人都拚頂尖大學,之前我也分享過瑞典那邊的幸福並不單一,只有眼前的路很多條,大家才不用在同一條路上打得你死我活...
不管你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,這次的親子天下都很值得一看,裡面有PBL教育資源(包含書單與教學設計)、2023年實驗教育清單,還有國內外實行PBL的案例,資料很豐富,推薦給大家,也請分享給有孩子的親友,大家一起為翻轉孩子的教育吧
推薦連結:https://lihi3.cc/upFEV
如果有在留意世界趨勢的朋友,最近一定會發現AI人工智能的大躍進,講幾個被讚嘆的,AI已經可以考過律師考試、還打趴90%的考生,可以輸入幾串字元就能在幾秒鐘內生成藝術圖畫,或是真假難辨的人物照都可以,許多人開始焦慮,自己是不是要被AI取代了?有孩子的爸媽也開始擔憂,孩子未來該怎麼跟彷彿萬能的AI比拚?
先說結論,不管幾十年以後會不會已經發展出有自主思考能力的AI(像科幻小說裡的那種),目前可期的AI還只是個「工具」,它沒有目的,沒有想做的事,它只是待在那邊等我們人類使用的工具
前陣子我玩了一會有個感觸,有了AI後想做的不會做不到,但你可能想不到你要做什麼,眼看已經有些人開始利用AI加速自己工作甚至賺錢,他們很清楚自己要什麼,看著他們我忽然發現一件事,會被取代的也許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要幹嘛、想不到要做什麼的人。
但為什麼想不到要做什麼?因為我們大多數人在成長學習階段,常常是沒有目的的學習,也沒有想解決的問題,當小孩問大人:「學三角函數要幹嘛?」常常得到的回覆是為了考試、為了考上好學校、才有機會進好公司,但殘酷的是社會上公司裡需要的都是解決問題的人,但學校只有教解題,沒人教我們解決問題,更甚者,連問題都問錯
這狀況在AI出來前早已屢見不鮮,只是以往即便無法解決問題,總有不需決策的部分需要人手處理,但AI功能越見強大後就不需要這麼多人手了,最後留下的勢必是能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的人們,這樣看來,我們該重視孩子的就不該再是純粹學科的能力與考試,而是「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」。
PBL專題式學習
道理我們都懂,但目前的教育方式該怎麼動?我們已經知道,當孩子學習找不到目的,會讓學習動力在過程中消磨殆盡,越來越少的「為什麼」是個警訊,那反過來先給孩子一個目的、一個要解決的問題,再讓孩子做中學不就好了嗎?
《親子天下》雜誌三月號裡提到的PBL專題式學習就是這樣,節錄裡面一小段介紹如下:
「PBL幫助學生藉由主動參與真實世界相關、跨領域的專題,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相關知識與軟技能,透過動手實作,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理解,最後公開發表、歡慶學習成果。『PBL讓孩子更投入學習,也更能改善原有的學習落差;學生知道為何而學,感覺和學校更有連結,而且研究顯示,PBL導致更好的學業成績』...」
找到問題並解決,要比背誦考試有用
舉個例子,新北桃子腳國中小的學生在專題探究的必修課裡,發現校園積水問題後,蒐集資料、學習相關知識,進行整土、鋪磚、修築石磚步道等成功解決問題,竹東高中的問題解決課程中,有孩子們一起設計了減肥APP,他們思考研究為何會胖、為何想瘦?怎樣能有效減重等,最終也真的透過方案減去五公斤。
這些孩子雖然沒有按照國英數科別去學習,但他們學到真實可解決生活問題的內容,當他們越能夠解決問題,也越能思考哪裡還需要被解決、怎麼解決,他們會自己去找資源學著處理,而不是無感過生活,一問三不知,這也是能操控AI、而不是被AI操控的重要特質。
PBL有六大特色:(影片放留言處,更多案例在雜誌裡)
1. 知識的挑戰與成就
2. 連結真實
3. 公開發表
4. 團隊協作
5. 專案管理技能
6. 反思學習
我們現在知道了孩子需要的能力,也知道PBL可以培養孩子的能力,但最重要的問題是:「這個社會甘願拋掉傳統的教學方法了嗎?」
家長的教育觀念也需與時俱進
一個教學方法要能遍及所有學校,靠的不只有老師與教育部,還要家長與時俱進的思維,假使還是有許多家長認為就是要用一致的考試比出高低,那學校就會遭受壓力而可能難以堅持,我們的孩子將不僅難以多元發展,還會被AI壓下去,畢竟在回答正確答案的任務上,AI即便現在做不到,未來也會發展到可以勝任,既然如此,就該讓孩子跳離回答的賽道,改把孩子放在找尋痛點的區域內。
我很喜歡雜誌裡提到的美國一所學校,他們的目標是幫助每個畢業生進入最適合他的大學,而不是每個人都拚頂尖大學,之前我也分享過瑞典那邊的幸福並不單一,只有眼前的路很多條,大家才不用在同一條路上打得你死我活...
不管你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,這次的親子天下都很值得一看,裡面有PBL教育資源(包含書單與教學設計)、2023年實驗教育清單,還有國內外實行PBL的案例,資料很豐富,推薦給大家,也請分享給有孩子的親友,大家一起為翻轉孩子的教育吧
推薦連結:https://lihi3.cc/upFEV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