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: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墨瑞教授談老年智慧
不要說我老!!?
2024 Feb 20 閱讀塗鴉實驗室
(將圖片往左滑可看到更多圖片)
為什麼女性一過了三十歲,生日蛋糕上多半只會插上問號蠟燭? 明明到了叔叔阿姨輩,被稱呼「OO姐」、「XX哥」還是有些不悅?
處在一個將近四十的人生階段,我開始感受到「初老」,但我一點也不想承認自己老了
即使我們逐漸活得清醒、活出想要的自己,我們因歲月歷練而成熟,卻沒有多少人會為自己年齡大聲自豪,沒辦法,「老」的狀態太過嚇人,還常常和「老了不中用了」、「失智」、「退化」、「疾病」等標籤連動著
那是一個比較級,我們客觀生理逐漸變得不如其他人,也是一種被剝奪感,曾經有的輝煌因我們年老而離去,社會為了永續,將目光轉移到有長期發展潛能的下一代身上
很合理、很合理,但不甘願哪
「老」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,卻變成某種負面的「標籤」,連老年人都不願直面,初老的我們更是下意識排斥自己天天變老的現實
眼角有皺紋?去醫美
皮膚鬆垮垮?去運動
有年齡代溝?那就多泡在社群裡弭平差距
許多人還是拒絕承認,緊抓著以前的自己不放,但終究會與以前的模樣漸行漸遠,這份失望會讓自己更加難受
該怎麼做,我們才能直面被歲月磨損後的自己?正面看待「老去」這件事?
老了,很多事就輕了
《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》裡提到一位七十歲女性,她覺得到了一個年紀後,社會不再擅自把期待壓在她身上,擷取她部分內容如下:
「我發現所有的事都『變輕』了,擔子沒那麼重,決定性的事少了,不用再為了工作成就、或單單『擁有』工作這件事感到憂心,不再擔心別人會根據我如何完成分派到的工作,或被要求的工作成果來定義我,現在除了我自己,沒有人可以對我發號施令。」
(翻譯蒟蒻:「想管我?你算老幾?」)
想想也是,這是一個可以大大方方不管社會期待的人生階段,周遭只希望你健康快樂、別無所求,這可是自從上學後再也沒有的純粹祝福耶(當然可能還期待財產,可以搭配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一起閱讀XDD)
拜社群平台所賜,我看到幾位晚年也精彩的長輩,中國有一位七十幾歲但看起來只有四十、天天幫自己打扮得精緻的長輩,日本一位65歲才開始健身的奶奶,到80歲當上健身教練,活力四射還上電視跟出書
還有台灣前幾年很紅的萬秀洗衣店,爺爺奶奶打扮得很潮,為自家洗衣店代言,直到近年都有看到長輩組團跳街舞,誰說晚年不能很帥氣?
老了身體是出現了故障,但少了社會期待與重擔,不少長輩多了股嘗試的自由與勇氣,而社會往往也樂見長輩們散發熱情、活出風格,至少讓我這種初老菜鳥不要那麼害怕老了的生活
(爺奶們知道嗎?你們仍是我的模仿對象哦)
老去的事實,強迫我們正視自己的渴望
當沒了外界框架與期待後,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想做些什麼?要怎麼運用這段時間?有什麼遺憾、或者想挽回的關係?
這本書我個人最有感的,還是那經典問題:「在這段人生中,我們最終想成為怎樣的自己?過怎麼樣的生活?」
其實這問題不管是否老了都很重要,畢竟沒人知道意外與明天哪個先來,我別無選擇地來到了這個世界,但我希望自己有所選擇的活著,遺憾是選擇下的產物,不管哪個選擇都會有遺憾,只是我能否承受、是否想承受罷了
有些人早期沒心力思考這些,或認為想這些沒意義,可當身體動不動就故障,才開始半推半就地思考自己的渴望
於是為了認清現狀與理想的差距,免不了會覆盤過去,細數著各種決策帶來的遺憾,就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,讓人難以承受,可能還會罵:「X!自己怎麼會活成這個樣子!?」
但即使有著各種懊惱與悔恨,潘朵拉的盒子裡依然有著希望,釐清真正想要的,我們才能用各種方法,嘗試著往想要的方向前進,最少最少,可以讓生命的句點落在一個相對美好的地方
(不過最好還是從現在起定期檢視內心,才不會偏離想要的方向太遠)
結語
《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》從晚年常見的困惑、不安、孤獨與疾病等面向,解析「老」究竟會發生哪些事,並分享許多長者的故事與應對,可以讓我們了解年邁父母正面臨的老年風暴
對,是風暴,身份認同一直是我們的靈魂拷問,在生命中各個時期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風暴,青春期是、晚年亦是
書裡呈現對老、與對人們的心理狀態的觀察相當細緻,長輩也能從中獲得被理解的安慰,感受自己並不孤單
我們的社會已邁入老齡化,如何轉變對「老」的既定印象、安然面對老年生活、持續綻放對生活的熱情,是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與家庭課題,分享給大家^^
好書分享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80220
為什麼女性一過了三十歲,生日蛋糕上多半只會插上問號蠟燭? 明明到了叔叔阿姨輩,被稱呼「OO姐」、「XX哥」還是有些不悅?
處在一個將近四十的人生階段,我開始感受到「初老」,但我一點也不想承認自己老了
即使我們逐漸活得清醒、活出想要的自己,我們因歲月歷練而成熟,卻沒有多少人會為自己年齡大聲自豪,沒辦法,「老」的狀態太過嚇人,還常常和「老了不中用了」、「失智」、「退化」、「疾病」等標籤連動著
那是一個比較級,我們客觀生理逐漸變得不如其他人,也是一種被剝奪感,曾經有的輝煌因我們年老而離去,社會為了永續,將目光轉移到有長期發展潛能的下一代身上
很合理、很合理,但不甘願哪
「老」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,卻變成某種負面的「標籤」,連老年人都不願直面,初老的我們更是下意識排斥自己天天變老的現實
眼角有皺紋?去醫美
皮膚鬆垮垮?去運動
有年齡代溝?那就多泡在社群裡弭平差距
許多人還是拒絕承認,緊抓著以前的自己不放,但終究會與以前的模樣漸行漸遠,這份失望會讓自己更加難受
該怎麼做,我們才能直面被歲月磨損後的自己?正面看待「老去」這件事?
老了,很多事就輕了
《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》裡提到一位七十歲女性,她覺得到了一個年紀後,社會不再擅自把期待壓在她身上,擷取她部分內容如下:
「我發現所有的事都『變輕』了,擔子沒那麼重,決定性的事少了,不用再為了工作成就、或單單『擁有』工作這件事感到憂心,不再擔心別人會根據我如何完成分派到的工作,或被要求的工作成果來定義我,現在除了我自己,沒有人可以對我發號施令。」
(翻譯蒟蒻:「想管我?你算老幾?」)
想想也是,這是一個可以大大方方不管社會期待的人生階段,周遭只希望你健康快樂、別無所求,這可是自從上學後再也沒有的純粹祝福耶(當然可能還期待財產,可以搭配《別把你的錢留到死》一起閱讀XDD)
拜社群平台所賜,我看到幾位晚年也精彩的長輩,中國有一位七十幾歲但看起來只有四十、天天幫自己打扮得精緻的長輩,日本一位65歲才開始健身的奶奶,到80歲當上健身教練,活力四射還上電視跟出書
還有台灣前幾年很紅的萬秀洗衣店,爺爺奶奶打扮得很潮,為自家洗衣店代言,直到近年都有看到長輩組團跳街舞,誰說晚年不能很帥氣?
老了身體是出現了故障,但少了社會期待與重擔,不少長輩多了股嘗試的自由與勇氣,而社會往往也樂見長輩們散發熱情、活出風格,至少讓我這種初老菜鳥不要那麼害怕老了的生活
(爺奶們知道嗎?你們仍是我的模仿對象哦)
老去的事實,強迫我們正視自己的渴望
當沒了外界框架與期待後,我們有沒有問過自己想做些什麼?要怎麼運用這段時間?有什麼遺憾、或者想挽回的關係?
這本書我個人最有感的,還是那經典問題:「在這段人生中,我們最終想成為怎樣的自己?過怎麼樣的生活?」
其實這問題不管是否老了都很重要,畢竟沒人知道意外與明天哪個先來,我別無選擇地來到了這個世界,但我希望自己有所選擇的活著,遺憾是選擇下的產物,不管哪個選擇都會有遺憾,只是我能否承受、是否想承受罷了
有些人早期沒心力思考這些,或認為想這些沒意義,可當身體動不動就故障,才開始半推半就地思考自己的渴望
於是為了認清現狀與理想的差距,免不了會覆盤過去,細數著各種決策帶來的遺憾,就像是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,讓人難以承受,可能還會罵:「X!自己怎麼會活成這個樣子!?」
但即使有著各種懊惱與悔恨,潘朵拉的盒子裡依然有著希望,釐清真正想要的,我們才能用各種方法,嘗試著往想要的方向前進,最少最少,可以讓生命的句點落在一個相對美好的地方
(不過最好還是從現在起定期檢視內心,才不會偏離想要的方向太遠)
結語
《用創意享受銀髮人生》從晚年常見的困惑、不安、孤獨與疾病等面向,解析「老」究竟會發生哪些事,並分享許多長者的故事與應對,可以讓我們了解年邁父母正面臨的老年風暴
對,是風暴,身份認同一直是我們的靈魂拷問,在生命中各個時期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風暴,青春期是、晚年亦是
書裡呈現對老、與對人們的心理狀態的觀察相當細緻,長輩也能從中獲得被理解的安慰,感受自己並不孤單
我們的社會已邁入老齡化,如何轉變對「老」的既定印象、安然面對老年生活、持續綻放對生活的熱情,是越來越重要的社會與家庭課題,分享給大家^^
好書分享: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980220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