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
如果可以重來一次,你想虧真錢、還是虧假錢?
2024 Apr 23 閱讀塗鴉實驗室
(將圖片往左滑可看到更多圖片)
如果從小到大一定會虧一次錢,沒踢到鐵板不會學乖的話,你希望虧的是學校發行的錢幣、還是新台幣?
我剛出社會時,曾經報名連鎖補習班的設計證照課,雖然遠超出我當時的收入範圍,但我還是被話術及對自己的美好想像所吸引,簽了將近十萬元的信貸,但完全沒把課程上完,更別說考證照,唯一有始有終的,是還信貸
這是我第一次在金錢上跌跤,第一次跌跤就將近十萬元,以一個社會新鮮人來說,真的是有痛
我明白這只能怪對自己認識不清、怪自己不懂分辨需要與想要、怪自己不懂一時腦熱後可能要付出的代價,也只能可惜不能早點認清這些,暗暗懊惱「如果早點知道該有多好?」
也許精確點來說,更可惜的是,我們的學校與家裡甚少教我們金錢這回事(有些還會灌輸錢是萬惡之源、商人奸詐狡猾』等等排斥金錢的想法)
「蛤?金錢教育?孩子不會變得太市儈嗎?」
在我們的學校與家庭教育中,往往會缺乏一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最重要的教育,也就是關於「金錢」的教育,大人們擔心小孩過早接觸學習金錢,可能會變得唯利是圖、可能會變得極為功利,畢竟孩子心智年齡尚未成熟,這些擔心都很正常
只是有問題的通常不是「載體」(錢),而是引發行為的「背景因素」,以及有沒有考量人性並加以引導的「系統設計」
這次藉由新書《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》我才知道,原來台灣有一間文林國小設立了校內金融體系,學生可以藉由各班規定賺取「文林幣」,可以存進存摺、也可以到「柑仔店」用文林幣購買,柑仔店裡有文具、書、零食、飲料也有玩具,學校鼓勵購買的會降低標價、比較不鼓勵的就會標高價
孩子可以在校內自由運用文林幣,於是各種「想要」vs「需要」開始在孩子們心中拉扯,我們大人常看到的「代購」、「集資」等行為,孩子們也會自然地衍生而出,不僅可以從中看出孩子的個性,還能感受到他們的暖心
自動自發付出自己有的,只為能陪朋友度過喪母之痛
書中分享,曾經柑仔店裡放了一個很貴的超大娃娃當作鎮店之寶,大家往往是仰望「哇」了一聲就去買別的東西,有一回一群同學進來有男有女,說要「集資」購買那隻娃娃,當時的學務主任(作者)很不解:「這樣要怎麼分啊?」
沒想到同學們說,因為班上一個朋友正經歷喪母之痛,他們希望除了口語安慰之外,還能多為朋友做些什麼,剛好那隻大娃娃是朋友很喜歡的史迪奇,所以想自掏腰包一起購買送給朋友,可以讓他有些慰藉
(看到這裡時,真覺得這些孩子好暖,為了朋友甘願付出自己擁有的)
但當然,有美好的存在、也會有負面的案例
孩子盜領金錢,怎麼辦?
書中也分享有個孩子無意間得知盜領的方法後,為了博取同學的好感四處分錢,作者與學校得知後不僅回收「贓款」,也用各種愛校服務讓那個孩子知道這行為是錯誤、且須付出很多代價的
作者在推行文林銀行時,曾有人質疑孩子過早接觸金錢、難道不會走偏嗎?但其實就像作者說的,金錢只是個交換價值用的「工具」,工具是中性的,主要還是要怎麼引導這些孩子有正確的使用觀念
如同上面的負面案例,如果這孩子盜領的不是文林幣,而是真實世界的錢,他就必須面臨刑責,這不可逆的犯罪記錄,會造成太大的犯錯成本,何況長大才接觸金錢,也不代表不會走偏,不如先在學校裡走完這一輪並瞭解這是錯的,對孩子會更有幫助
除此之外,學生還能應徵成為銀行行員與柑仔店店員,早早感受面試、工作、面對顧客等壓力,明白工作表現影響自己的去留,也能藉此更了解自己的面向;老實說,看得我好羨慕裡面的孩子啊
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心犯錯的空間
《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》不是只有分享這套系統背後的用心良苦與實務設計,更多的是將教育現場展開給讀者看,讓我們知道台灣學校是可以做到金融教育的,雖然我們這一代沒有,但可以把這套制度運用在下一代身上
如果總有一天孩子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,那能不能讓他們盡量在學校裡就先付出代價?能不能不要再用真實的錢繳認知稅呢?
第一次接觸的學校、老師、家長一定多少有些不安,但可以看看這本新書、看文林學校推行了六年的經驗談,甚至他們還有出了一部紀錄片,大家可以去看看,光是預告片下面的留言,就看得出這些經歷過的學生為學校感到自豪
為了孩子,我們大人可以做的不是拒絕改變,而是嘗試了解、並且一起翻轉,好書推薦給大家!
好書連結:https://readmoo.com/book/210316577000101
【抽書辦法,感謝 聯經出版 】
.公開分享本貼文+粉專按讚追蹤
.即日起至4/29 (一) 12:00 截止
.4/30 (二) 12:00 前公布中獎名單在這篇貼文留言處,我會私訊通知,請留意陌生訊息
.若5/1晚上8點前未回覆,將取消資格重抽
如果從小到大一定會虧一次錢,沒踢到鐵板不會學乖的話,你希望虧的是學校發行的錢幣、還是新台幣?
我剛出社會時,曾經報名連鎖補習班的設計證照課,雖然遠超出我當時的收入範圍,但我還是被話術及對自己的美好想像所吸引,簽了將近十萬元的信貸,但完全沒把課程上完,更別說考證照,唯一有始有終的,是還信貸
這是我第一次在金錢上跌跤,第一次跌跤就將近十萬元,以一個社會新鮮人來說,真的是有痛
我明白這只能怪對自己認識不清、怪自己不懂分辨需要與想要、怪自己不懂一時腦熱後可能要付出的代價,也只能可惜不能早點認清這些,暗暗懊惱「如果早點知道該有多好?」
也許精確點來說,更可惜的是,我們的學校與家裡甚少教我們金錢這回事(有些還會灌輸錢是萬惡之源、商人奸詐狡猾』等等排斥金錢的想法)
「蛤?金錢教育?孩子不會變得太市儈嗎?」
在我們的學校與家庭教育中,往往會缺乏一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最重要的教育,也就是關於「金錢」的教育,大人們擔心小孩過早接觸學習金錢,可能會變得唯利是圖、可能會變得極為功利,畢竟孩子心智年齡尚未成熟,這些擔心都很正常
只是有問題的通常不是「載體」(錢),而是引發行為的「背景因素」,以及有沒有考量人性並加以引導的「系統設計」
這次藉由新書《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》我才知道,原來台灣有一間文林國小設立了校內金融體系,學生可以藉由各班規定賺取「文林幣」,可以存進存摺、也可以到「柑仔店」用文林幣購買,柑仔店裡有文具、書、零食、飲料也有玩具,學校鼓勵購買的會降低標價、比較不鼓勵的就會標高價
孩子可以在校內自由運用文林幣,於是各種「想要」vs「需要」開始在孩子們心中拉扯,我們大人常看到的「代購」、「集資」等行為,孩子們也會自然地衍生而出,不僅可以從中看出孩子的個性,還能感受到他們的暖心
自動自發付出自己有的,只為能陪朋友度過喪母之痛
書中分享,曾經柑仔店裡放了一個很貴的超大娃娃當作鎮店之寶,大家往往是仰望「哇」了一聲就去買別的東西,有一回一群同學進來有男有女,說要「集資」購買那隻娃娃,當時的學務主任(作者)很不解:「這樣要怎麼分啊?」
沒想到同學們說,因為班上一個朋友正經歷喪母之痛,他們希望除了口語安慰之外,還能多為朋友做些什麼,剛好那隻大娃娃是朋友很喜歡的史迪奇,所以想自掏腰包一起購買送給朋友,可以讓他有些慰藉
(看到這裡時,真覺得這些孩子好暖,為了朋友甘願付出自己擁有的)
但當然,有美好的存在、也會有負面的案例
孩子盜領金錢,怎麼辦?
書中也分享有個孩子無意間得知盜領的方法後,為了博取同學的好感四處分錢,作者與學校得知後不僅回收「贓款」,也用各種愛校服務讓那個孩子知道這行為是錯誤、且須付出很多代價的
作者在推行文林銀行時,曾有人質疑孩子過早接觸金錢、難道不會走偏嗎?但其實就像作者說的,金錢只是個交換價值用的「工具」,工具是中性的,主要還是要怎麼引導這些孩子有正確的使用觀念
如同上面的負面案例,如果這孩子盜領的不是文林幣,而是真實世界的錢,他就必須面臨刑責,這不可逆的犯罪記錄,會造成太大的犯錯成本,何況長大才接觸金錢,也不代表不會走偏,不如先在學校裡走完這一輪並瞭解這是錯的,對孩子會更有幫助
除此之外,學生還能應徵成為銀行行員與柑仔店店員,早早感受面試、工作、面對顧客等壓力,明白工作表現影響自己的去留,也能藉此更了解自己的面向;老實說,看得我好羨慕裡面的孩子啊
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心犯錯的空間
《我在國小開了一間銀行》不是只有分享這套系統背後的用心良苦與實務設計,更多的是將教育現場展開給讀者看,讓我們知道台灣學校是可以做到金融教育的,雖然我們這一代沒有,但可以把這套制度運用在下一代身上
如果總有一天孩子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,那能不能讓他們盡量在學校裡就先付出代價?能不能不要再用真實的錢繳認知稅呢?
第一次接觸的學校、老師、家長一定多少有些不安,但可以看看這本新書、看文林學校推行了六年的經驗談,甚至他們還有出了一部紀錄片,大家可以去看看,光是預告片下面的留言,就看得出這些經歷過的學生為學校感到自豪
為了孩子,我們大人可以做的不是拒絕改變,而是嘗試了解、並且一起翻轉,好書推薦給大家!
好書連結:https://readmoo.com/book/210316577000101
【抽書辦法,感謝 聯經出版 】
.公開分享本貼文+粉專按讚追蹤
.即日起至4/29 (一) 12:00 截止
.4/30 (二) 12:00 前公布中獎名單在這篇貼文留言處,我會私訊通知,請留意陌生訊息
.若5/1晚上8點前未回覆,將取消資格重抽
0則留言